|
关于互联网之后出生的孩子(1995年后出生的孩子),传统的人似乎看不懂了。不管是生活方式、消费方式,对职业、爱情、婚姻的观点,似乎都和传统社会有所些不同。
观念、思想上的不同是随着社会变化、家庭环境而变化的。人们最初知觉到的变化除了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外,那就是年轻人结婚和父母分开住。
传统社会是从夫居住。意思是女子嫁给男人,是随夫居住,和夫家的一家子居住在一起。
居住和赡养有密切关系,同时,和夫权的弱化也会存在一些关系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房子、屋子都代表着“家”,屋子在哪,家就在哪。比如说,市场经济之后,当房屋成了商品之后,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“家”的概念。当“家”的概念打破了之后,就意味着这个婚姻再也不可能像传统婚姻那样稳固了。比如说,女子的从一而终。因为一个“物”代表的文化寓意,随着“物”的变化,也会打破传统的文化。再比如,封建社会,一个富有的男子可以置办大的院子,房屋的多少,不但代表财力,还代表着女人和子嗣的多少。
居住方式的不同,赡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。
传统的居住方式,往往是几代人的“杂居”在一起居住。房子都是建在一起的,或者离的不远。这种居住模式,方便了照顾小的和老的。就会形成父母养孩子,孩子长大之后赡养老人的方式。再加上女主内,男主外,家庭中的经济来源、抚育孩子、赡养老人的分工比较明确。
中国的传统赡养方式是成年孩子赡养老年的父母,而很多人的父母没有经济来源。通常赡养父母的孩子是男孩,而老大赡养的责任比弟弟付出的要多。而女子通常是嫁出去的人。
市场经济之后,逐渐过渡到年轻的夫妻和父母分居住,这就意味着赡养的模式开始变化了。父母老的时候,孩子可能经常会看望父母,但是照顾的模式不是生活上细致的照顾,主要是看望。这种看望,在农村,主要是物质上的辅助,比如,买点物质上的东西,或者是做一顿好吃的招待父母;在城市,除了物质上的,可能儿女还会经常和父母谈心。
你是怎么样养育孩子的,孩子在你老的时候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给你。比如说,你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是让孩子吃饱穿暖,那么,你老的时候,孩子就会以物质方式回报;如果你养育的方式不但注重孩子的吃饱穿暖,还注重孩子的心理,那么,回报的方式就是物质+精神生活上的照顾。父母养育的方式和孩子怎么样回报你是成正比的。虐待老人的孩子通常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了问题。
互联网之后的孩子,很多都是独生子女。这一批的独生子女生活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,这就意味着吃不饱、穿不暖的体验少了,再加上“井喷”似的信息,逐渐地会让很多孩子形成个性化的特征和个人主义思想。你会发现,这些思想恰恰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思想相似。物质的享受、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是很多年轻人的特征,在爱情、婚姻上也可以表现出来。如果这类的年轻人和传统型的父母生活在一起,会“格格不入”。比如,还没用坏的东西全部扔掉;传统型的父母买的几块钱的东西,他们可以买质量最好的上千块的东西(都是同一个东西)。
在爱情、婚姻上,年轻人也越来越表现出来他们的独立性。喜欢就在一起,不喜欢可以离婚。传宗接代的思想似乎并不是他们固有的思想。尤其是很多的男孩,一想到结婚的成本太高,养孩子的责任太大,都会让他们头大。二胎政策放开后,你会发现,积极地生二胎的夫妻,不是20多岁的年轻人,反而是那种30、40岁的人比较多。
……,这些都说明了什么?00后的人思想变化更大。
那么赡养的方式呢?
很难退回到传统的模式了。这些孩子也希望父母有养老金。生活上也能照顾自己。养育方式也决定了赡养方式。养育的方式是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带孩子,那么,赡养模式也在变化。就意味着孩子更希望年老的父母自己能照顾自己,在经济上、生活上有一定的独立性。
00后的孩子,父母老的时候,像传统型的那样赡养自己,很难。
版权归http://theopenmicproject.com所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