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很多人会认为,一个同性恋者找伴侣和异性恋中找伴侣的性质是一样的。事实上也是一样的。但是在中国,同性恋者找同性伴侣和异性恋找伴侣,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。或者说,他们的作用还是有差异。
那么,我们来谈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(这里举拉拉的例子)。
同性婚姻在中国不合法,支持率并不高,这就意味着社会对同性恋还是具有排斥性。这也决定了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非完全一致。
婚姻的目的是什么?
两人结合,满足物质、生理、心理等方面的需要(心理需要就包含了精神需求),同时,也为了延续社会人口。
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群体在这些需要中,相同的地方是物质需求——社会不会排斥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挣钱的多少,可能会瞧不起物质较贫困的群体。但是贫困群体既可能是异性恋者,也可能是同性恋者。
不同的地方是在爱情、婚姻中的性和情。
异性恋群体中,很多人排斥同性恋,主要是同性之间的性行为,但是“情”的排斥程度比“性”要轻得多。社会文化中并不太忌讳女性之间边缘化性行为的外围行为,比如牵手、肢体上的稍微亲密、陪伴的长久性等,所以这也为辨别同性恋的“情”,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。(在这方面,男性之间有一些忌讳)。
一个拉拉或者拉拉伴侣之间,在社会中,只要不谈情说爱,只要没有看出你们的伴侣关系,那么,性取向是可以隐藏的。
异性婚姻,两人结合,没有性取向的压力;同性婚姻中,存在着性取向的压力。但是,情和爱又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常常谈论的话题。一个人从来不谈情和爱的话题,人家会认为他(她)是否是无情无欲的人。
当一个同性恋者不能在社会群体中谈论同性之间的情和爱时,心情是压抑的。因为情和爱之间,离不开你的伴侣以及你们的生活。
聊天,大多数的人是以生活事件为主。生活事件中,女性是以伴侣、孩子、家庭中吃穿住行的琐事为主。当这些事无法对社会群体倾诉时,就会产生压抑感和孤独感。
一个拉拉有同性伴侣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把这些生活事件、情和爱的话题,限制在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倾诉的人——同性伴侣的身上。虽然倾诉的范围小了点,但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利的。
如果同性伴侣的感情比较稳定,又没有父母的逼婚,社会对同性恋排斥的压力,是两人分担,再加上性需求和情感上可以彼此宣泄和倾诉,那么,她们之间和异性婚姻中的大多数人相同,或者更确切地说,她们更像一个人一样正常的表现出来自己来。
婚姻中共同生活,其中的一项功能是陪伴。一个单身的拉拉和一个单身的直女在社会环境还是不一样。社会环境不排斥异性恋,排斥同性恋。那么,一个单身的拉拉可能会比一个直女在爱情、婚姻方面会更孤独。直女没有怕暴露性取向的压力,拉拉会存在着这种压力;直女不结婚,会存在轻度的排斥;而拉拉不结婚不是不愿意结婚,而是她们找的是同性。虽然都是单身,但是不结婚的理由是不一样的。或者说,很多人可能是自身的原因,要么是要求太高,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;而很多拉拉是找到了合适的同性伴侣,但是社会不承认同性恋而把她们当成所谓的“单身”。同性婚姻不合法,社会支持率非常低的国度中,即便同性恋者有现实生活的同性伴侣,但是社会中,仍然会把他们看成是单身。在中国,有同性伴侣,还是没有同性伴侣的同性恋者,都是属于“单身”,户口本上不会写着你的婚姻状况是“已婚”的。因为同性婚姻不合法,就意味着“伴侣”是社会的隐形人,可以忽略掉。
伴侣或者配偶的出现是法律认可、社会认可,才可能是显性人。你对谁出了柜,你或者你的同性伴侣就是显性人。至于认不认可你们的关系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
除异性恋外,伴侣或者配偶是显性人,其他性取向的人都需要出柜来让社会认可你的伴侣,变成显性人。从这方面来说,异性恋这种性取向的群体的社会地位比其他性取向人的群体要高。所有性取向人平等的标志是:不管什么性取向的人普遍地都会把自身的性取向显性化,而不会顾忌什么。显性化的人才可能在法律上或者社会上有他们的位置。
所以,从这些方面看,一个拉拉和同性伴侣共同生活,满足了最小范围的两人正常的生活。同时,也基本上满足了人各方面的需求。
版权归http://theopenmicproject.com所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