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上海论坛

15880网站首页  Les交友  爱情诊所  心情日记  Les照片  排行榜  许愿池
2006年2月7日到今天,15880走过11年多的时间,不忘初心,会一直坚定走下去!

性行为与性心理意像(五)

发表时间:2021/11/30 0:43:47 已被阅读 646 次 (评论 0 条,查看 / 发表) 作者:飞星传恨123456
       在对性别的认知(包括辨别)、性意识、性行为等的过程中,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着性取向改变的心理因素,同时,还须要配合着行为和情感才可能实现。
        心理是一个照相机,会在心里留下底片。这种“底片”通常情况下会在一个人成年之后显现出来。比如,父母从小对一个孩子异性化打扮;在行为上,孩子也是异性化的(比如,扮演的角色、做的事);在感情上也无意识地鼓励了孩子的异性化行为,那么,对于一个孩子,就在心理已经存在了同性恋的潜质。这种潜质是隐藏在心理的,就如同“底片”一样。在青春期后,性意识的出现,为孩子选择同性做好了准备。
      性别、性意识、性行为、行为、情感等形成同性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,往往是配合了一个人的意识、思想、思维等。同时,和人的经历也有密切的关系。因为心理的土壤就是社会环境。你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,你的心理就是什么样的。一个家庭中,父母都是打孩子、骂孩子的环境中成长,孩子的心理容易形成逆反、自卑、反社会的人格特质。家庭环境是微小的社会环境,你是什么样的性格、修养的人,最初是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形成的,随后是外界的社会环境,或者说和其他人的交往、接触等互动中也可以形成或者是改变。家庭和熟人(包括朋友、同事等)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社会环境。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和这种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,然后扩展到更大的范围。良好的社会环境中,一个人会产生愉悦的心情、积极向上的行为,反之,就是情绪不良,自卑自贱。
       性取向的形成因素中,也是和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。
       比如说,一个孩子,在她形成性别认知的关键期(3——7岁),你给她异性化打扮,她会在性别上产生误差的。关键期,对孩子来说,常常是认识事物的最初时期或者对事物没有完全了解的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父母的行为、情感、态度等,对孩子认识一件事是有很大影响的。比如说,异性化的打扮,在3——7岁时,孩子对性别产生一定的迷茫。例如,一个小男孩,你给打扮成女孩模样,并且这种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,打扮完了之后,可能母亲甚至会说“真漂亮”这种鼓励的话。那么,在这个小男孩的心理,他就觉得自己打扮成女孩是一种舒适的心情,在他的性心理意像就觉得穿女孩的衣服是比较好的。这时候,如果在认知上,他觉得穿裙子、扎小辫就是女孩,他在心理上会辨不清自己是男孩,还是女孩。就是说,男孩外在打扮,还须要加上认知上自己是女孩,才可能形成自己是女孩的性心理意像。如果认知上没有形成,他不一定会形成同性恋的潜质,仅仅只是喜欢女性化的打扮。这个男孩到了7岁之后,特别是8岁之后的抽象能力形成时,他已经从外在打扮完全可以辨别出男人和女人了。但是他和一般的小男孩有些不同的是,他心理上留下了自己是女孩的“底片”。或者说,8岁后,他会认可自己是男孩,但是心理不一定认可。意识和心理的区别是,心理的范围远远大于意识,意识只是心理的一方面。或者说,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时,对某类事物完全清楚的时候,但是早期发生的事情,在心理上并不会得到认可。可是人的行为常常随“心理”,而不是随“意识”。这就形成了成年后,一个绝对的同性恋者,比如说T,在心理上认可自己的性取向,扮演的男性角色。但是在社会中,还是会认同自己的女性生理性别。或者说,一个绝对的T,她自身的性心理意像是男性,但是在社会中,她会承认自己是女性的生理性别。
      这就是心理的“拍照”。
       为什么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在成年后就会显现出来呢?因为人格是成年后就基本上定型了,就和人的骨骼一样。只不过,人生理上的毛病,它在年龄段上都可能是显性化的,但是心理不一样,在未成年时期,它是隐性化的,不一定可以看出来。但是成年之后,心理上的表现就会显性化。
         性取向也是这样的。更早的就是青春期前后显现。但是青春期是一个过渡阶段,有些人即便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,但是通过社会环境,也是可以改变。如果是任其发展,就会变成同性恋。
         再举个例子,恋母情结形成的同性恋。
         一个男孩,到了8岁之后,还经常和母亲睡一个被窝。如果是接近青春期的前两年,还是这种情况,他会很容易形成恋母情结的。这种恋母情结表现在,他对母亲的感情,从心理上已经分辨不出爱情和亲情了。尽管他的年龄慢慢在增加,意识上,早已分辨出了爱情和亲情,但是心理上已经留下了“底片”。这个心理上的“底片”是无法让他分清的。如果不恋上自己的母亲,他要么找一个代替母亲的异性,(年龄非常大的异性),和她结婚,要么是选择同性。因为这个男孩的心理已经决定了,他无法和同龄的女孩恋爱。恋母情结的一部分人会走向同性恋,一部分人会找年龄大的异性,非常少的一部分会真正的恋上自己的母亲。从人的心理上说,接近青春期前后的男孩最容易恋上自己的母亲(如果在11、12岁才和母亲分床睡的话),如果再加一个生活情景,更形成乱伦这种心理,那就是孩子经常看见父母的性行为。孩子和同性的父或者母在孩子8岁左右还没分床睡,也会形成同性恋的。
      为什么会形成同性恋呢?一个是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是不同的,二是情感的依恋性,三是身体的发育。比如说,一个接近青春期的男孩,都已经产生性冲动,还要和母亲睡在一起,那么他在爱情上指向的对象最容易是母亲,而8岁左右的男孩,身体的发育、思维、情感都已经开始接近倾向母亲了。如果已经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性,这时候分开睡,其实也会形成朦胧的恋母情结,而要消除这种情结,只能是转化到其他人身上,而孩子和同龄人接触的比较多,所以就容易转向同性。
      情感、行为,在心理上也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,其中无意识地也有角色的扮演。你对孩子设置了什么样的角色,他感觉到心理上舒适,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。比如,一个母亲,经常受父亲的毒打,但是孩子的感情是认可母亲,否认父亲。如果这个孩子是女孩,她可能就会变成一个保护母亲的角色,和自己的父亲对着干。在这些行为、角色的扮演中,她就充当了一个男性的角色,在某种程度,也会转化成同性恋。再比如,一个粗枝大叶的女孩,没人关心,没人疼,在工作单位上,一个比她年长的大姐姐对她的生活比较照顾,感情也很细腻,那么在这种互动中,也会形成情感的依恋性。当达到了一定的深度,就变成了同性恋。
     形成同性恋的因素,不可能是单一的因素。只有一种因素可能是单一的,那就是深度,不管是行为、感情都是这样的。
     爱情的感情是迷恋性的,就是你的感情离不开对方,离开了就会觉得痛苦,同时,时时刻刻都会想着。即便是恋物癖、异装癖,也有这种特征。他们的迷恋性表现在“物”上,而不是人,但是,也带有了爱情的色彩和特征。
     爱情,是离不开“情”的,所以,感情就成了中介。在性取向方面,感情大于性行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,发生了性行为,不一定能改变性取向,比如说,已婚拉拉和直男的婚姻中,已婚拉拉虽然和直男有性行为,但没有改变性取向;拉拉和直女的爱情中,在某种程度上说,对某些直女,可以通过感情改变直女的性取向。这就表明,性行为不一定是作为性取向的标准,只是其中的因素而已,但是感情,却可以改变这些。或者说,作为性取向的辨别标准,感情比性行为更准确。这个感情是指包含了爱情的感情。爱情的感情就是依恋性、排他性,这是最基本的特征。(在行为上表现就是无偿地付出)。
      在中国,一般人辨别同性恋是什么标准?典型的性行为。为什么呢?对同性恋的感情不了解。 版权归//theopenmicproject.com所有
 下八篇:  上八篇:
2022.12.03
我和老伯伯的对话(二)
参爱
双性恋者是怎么样确定自己的性取向的?
分手的心情
当即将退休的60后撞上不婚趋势明显的90后
心理学中的爱情理论
2022.11.30
性行为与性心理意像(四)
狗子的牢骚
形婚中的协议
角色与人设
拉拉对异性的排斥(二)
烟火里的记忆
陌生的姑娘
同性恋者对异性的排斥
性行为与性心理意像(五)的回复如下


性行为与性心理意像(五)回贴注意:
1.谢谢用户您的的支持!汉字是丰富多彩的,请一定用文明的词汇,书写les相关的文章.
2.注:发布一条奖励Love2,如果你是15880会员奖励 4,乱发或重复发将扣除100~1000不等.
3.发表评论内容请控制在 3000字以内.
 
回复内容:
  ↑TOP
//theopenmicproject.com 15880拉拉交友网